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

3D列印商機分析

  第一、二次的工業革命,已經證明了能夠做到規格化、大量製造的可能,第三次的工業革命,可能由3D列印帶來,承襲大量製造,並且為個人量身打造客製化產品,是3D列印趨勢所在。而且,不需要擁有租用店面、土地的工廠。在你家中,家裡就是工廠。

  3D列印即將成為新興產業,在台灣,我們能發展的商機方向可有以下三大點:

1.降低製造成本,促進普及產製
2.顛覆製造思維,加法式積層製造
3.社群式製造


1.降低製造成本,促進普及產製
自行製造自己喜歡的模型
  1980年代,3D-printing在歐美興起,美國擅長塑料,歐洲則發展金屬,但早期的專利大多掌握在  3D Systems、EOS兩家公司手中。3D列印在近兩年來開始下放,使用漸趨普及,最大的關鍵是兩大公司手中的專利已陸續過期,而開放研究3D列印。
最著名的是RepRap開源硬體專案,能從社群取得所有打造3D印表機的資訊,台灣就有新創設計公司以此為基礎「自製」一台機器,只花了2萬多元。
若想買現成的,則有基於RepRap專案產生的家用印表機品牌MakerBot,最便宜6萬多元就能購得。中國甚至有3萬元的機種,不過成品較為粗糙,只能做簡單的零件或模型打樣。
3D列印小工廠風潮也蔓延到日本,台灣設計師鬫凱宇今年初到日本參訪多家創客工廠地,他認為日本創客以較嚴謹的態度思考商業模式,「不只抱著好玩心態,更用企業經營的角度思考」他說。東京已出現3D列印服務「Inter Culture」,銷售3D印表機成型的各種商品,基本形狀由服務商提供,文字部分由用戶訂製。文創、生醫也紛紛投入,甚至可以超音波掃描,3D列印製作出懷孕中的胎兒形狀。
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指出,產品多樣化使得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,因此採用3D印表機的企業持續增加。3D印表機用戶先前多為大企業,近年來由於成本降低,也逐漸擴展到了中小企業。矢野經濟研究所預測,這種趨勢還會加速推進,2015年3D印表機的供貨金額和供貨量將分別達到77億日元和1800台。

2.顛覆製造思維,加法式積層製造
打出材料層層堆積
  硬體成本降低,正是3D列印得以日漸普及的關鍵因素。並且無須昂貴的開模成本,只需要數位模型,將模型切成無限多個平面進行積層列印,《Wired》前總編輯安德森曾說:當製造一個產品原型,和製造1萬個產品的固定成本幾乎一樣時,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製造業的創業家。

  未來有更多獨特的小量市場,這種市場最大需求量頂多1萬件,但毛利會比現在高出很多。以前須顧及開模成本、最低生產件數的限制,以量製價,但3D列印無須開模,要多少就印多少,有訂單才生產,沒有庫存、沒有廢料(可能有微量的列印耗材的廢料產生),唯一庫存就是3D設計圖,僅是數位資料。這項技術帶來的全新產製流程,正一點一滴顛覆製造業。

  「少量多樣」是台灣製造業轉型機會。但這並非指傳統大量生產模式可以被完全取代,充分客製和極度量產可以相互融合特點,以模組概念重新思考製造業的價值。「製造業腦袋要改變,得找出結合這兩種元素的商業模式,」他說。

3D列印的全新製造方式,可以縮短過往製造的流程,並且可以印出難以用傳統方式製造的幾何形狀。未來3D列印工廠勢必可以縮小非常多,並且在台灣分散各地,可以使得土地利用也得到改變,3D列印服務亦能提供即時、評價,而且迎合各市場的產品。

3.社群式製造
  安德森則認為,未來十年,人們將把過去在網路虛擬世界所學到協同合作式的生產方式,應用在實體世界中。人們可以自己製造,不需要和工廠訂購現成品。
自製造型吉他
  社群式製造(social manufacturing)。構成社群製造的三大要素包括:開放的軟硬體、群眾募資平台、快速製造。
  最著名的案例便是一名設計系學生傑克(Jake Zien)打造的變形式延長線,過去他使用延長線時常常被不同大小的插頭卡住,於是他設計出像關節一般可調整的插座接頭。這個想法一上網就湧進幾百則迴響,在商品化之後,傑克已經賺進約30萬美元。